“三湾”潮涌千帆竞 “五区”共兴万象新
来源:m6米乐在线登录app 时间:2025-04-07 12:10:13
2024年以来,秀屿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、三中全会精神,认真贯彻落实习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,深化拓展省委“三争”行动,聚焦市委“一五二三四”工作部署,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,以“扭住目标不放松、一张蓝图绘到底”的定力,直面难题、跳起摸高、干在实处,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始终稳定在全市“第一方阵”,第三季度重点项目晾晒考评位列全省84个县区第三,先后荣获“世界长寿乡”、福建省城市发展“十优”区、福建“篮球之乡”等荣誉称号,顺利通过“中国银饰之都”复评,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获评全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,湄国投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跃居全省开发区第15名、创历史最好成绩,“港产城”融合高水平发展向更高层级迈进。
初步预计,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.5%;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1.1%;财政总收入增长5.3%;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%;农业总产值增长4.2%;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4.1%;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%。
▲永荣PA66特种功能性材料项目实现开工,助推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向千亿进发。
项目建设提速增效,实施重点项目217个,动工建设永荣PA66、华峰循环绿色产业园等项目26个,竣工投用益杰鞋业、浩睿新能源等项目27个,27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01亿元,超全年目标任务24.1个百分点,项目数、投资额均居全市第一,实施省市重点技改项目20个,完成投资47.3亿元、增长32.7%。招商引资成果丰硕,区主要领导远赴南美、澳洲恳亲招商,区四套班子全员出动,分赴全国各地开展招商32次,建立异地秀商联络站6个,举办首届健康产业展览会、两岸生技交流研讨会等招商活动14场次,对接洽谈LNG冷能利用、高性能轮胎智能化生产等项目113个、总投资573.5亿元,新签约侨雄轻工园、海恩德科技园等项目72个、总投资138亿元。市场活力持续活跃,新登记各种类型的市场主体1.5万户,增长13.56%、全市第三,新注册商标1681件,总量达3.46万件、全市第二。
▲2024年12月18日,石门澳作业区11#泊位实现首航,加快构建港产联动发展格局。
▲漂浮式风渔融合项目“国能共享号”投用,解锁“绿色能源+蓝色粮仓”海洋牧场新场景。
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,新型功能材料、风电新能源产业规上工业产值分别占全市52.7%、83.7%,多家有突出贡献的公司迎来“井喷式”发展,永荣CPL二期、中锦PA6扩建项目全面达产,佳通产销两旺,产值再创新高、突破50亿元,鞍钢冷轧产值实现翻两番增长,龙源电力获批全省风电技改项目,中海油LNG7#罐即将开工;生命健康产业蓬勃发展,基诺厚普三个原料药DMF成功取得FDA备案,正式跻身国际先进行列,普莱生物启动建设全国前十的CRO科研基地,全市小微产业园联东U谷正式开园,企业入驻率超80%。全力发展现代化海洋经济,石门澳11#泊位顺利开航,秀屿港实现“澳肥”首航,成为全省最大硫酸铵集散基地,进口原木、卷钢货种单月吞吐量刷新最高纪录,风渔融合平台“国能共享号”正式投用,解锁“绿色能源+蓝色粮仓”海洋牧场新场景,智慧渔旅装备“闽投秀屿1号”即将投运,开启“耕海牧渔+泛舟而歌”休闲渔业新模式,在全省率先试点海洋蓝碳项目,完成全域海水养殖碳汇资源普查和潜力评估,新增海洋碳汇交易14笔,莆田花蛤科技小院获评中国农技科技小院、省科协科技小院。加快推进实效型科学技术创新,中锦入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,屹立科技、平行威客入选全省数字化的经济“瞪羚”创新企业,华峰建成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,永荣落地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,基诺厚普入选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,10家企业与12所高校院所合作开展关键技术攻关,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接近3%,研发投入13.18亿元、增长91.8%,总额、增速均居全市第一,全年新增专利394件,增长9%、全市第二。
传统经济日益壮大,做精做深食品产业,编制海洋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规划,15家企业签约入驻鲍鱼科技产业园,南日鲍等秀字号海产品参展良之隆食材电商节广受热捧好评;做大做强鞋服产业,华峰新材料实现我市修订国际标准零的突破,“华峰HUAFENG”“云染”等本土品牌影响力逐步扩大;做优做活工艺美术产业,艺博会、集采节、上塘缤纷季等造势活动精彩纷呈,“中国木业城”“中国银饰之都”金字招牌持续擦亮。文旅经济如火如荼,撒贝宁、陆毅等明星大腕做客南日岛,央视《山水间的家》《消费主张》专题推介秀屿山海风情,南日鲍吉祥物正式对外发布,东峤镇获评省级全域生态旅游小镇,九龙山创成国家3A级景区,成功筹办全省开海文化季、全市“莆阳赏秋”、农民丰收节等大型活动,盛大举办全省“村BA”总决赛、“三级联创”篮球赛、李永波羽毛球赛、大蚶山越野赛等重磅赛事,游客人数、旅游收入增幅均居全市第一。
▲秀永高速改扩建新增莆田站互通及连接线工程通车,形成“内通外联”的交通网络体系。
实施城建项目60个,完成投资122.37亿元,国道G228、笏石大道等7条道路提速建设,电商二路、上林路等3条道路建成通车,新改扩建市政道路9公里、美丽农村路8公里,城市“动脉”持续畅通。纵深推进城市功能品质三年提升行动,尚麟居等5个安置房小区顺利回迁,积极创建省级垃圾分类示范区,新建生活垃圾分类屋50座,新增公共停车泊位510个、电瓶车充电端口2660个,改造公园绿地11公顷,宜居品质持续提升。
始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选项,累计投入26.48亿元发展民生事业,占财政支出的84.65%,44个区级为民办实事项目落地有声。教育事业提质提效,实施教育项目14个,毓英学校、东峤下新小学等项目扎实推进,全省一流的北大附中莆田学校正式开学、新增学位3000个,莆田十中入选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,区实验中学晋级省二级达标高中,2024年高考本科上线个百分点。社会保障提档升级,持续开展“暖心行动”,发放低保资金近1亿元,实现应保尽保;突出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,城镇新增就业3070人、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%左右。
2025年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,是实施“十四五”规划的收官之年。秀屿区将突出以港兴业、强产兴城、产城联动,深入实施“科教兴区、海洋富区、工业强区、物流活区、新城旺区”战略,为实现“十五五”良好开局打牢基础。
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%,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9.1%,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提高6%,财政总收入增长4.25%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%,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5%,农业总产值增长4.2%,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.5%。
打好项目建设“攻坚战”。坚持“以优质项目论英雄”,超前谋划储备重点项目,全年安排重点项目178个、年度计划投资219亿元,力争项目数、投资额走在全市前列。着眼落地率、开工率、投产率,把最稀缺的资源配置给最优质的项目,力推平海湾海上风电场DE区等57个项目尽快开工,鲍鱼科技产业园等40个项目尽快竣工,永荣PA66等31个项目加快建设,为全区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。
打好招商引资“主动战”。坚持“招”“引”双轨并进,聚焦招大引强,积极对接中国500强、细致划分领域龙头和优质外资企业,力争更多领军企业在秀屿投资布局,全年招引落地30亿元以上项目超6个、亿元以上项目超17个,总投资额突破210亿元。
打好专业园区“升级战”。突出效益为先,坚持“亩均论英雄”,完善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利用政策措施,加码推进“三名四换”工程,全力加快“五小微园区”建成达产,力争处置低效用地400亩以上,盘活闲置厂房10000㎡以上;加力推动园区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,以木材加工区为试点、工艺美术产业为基本盘,打造融合新材料、高端装备、物流、商贸服务业等产业的东峤片区综合性园区,让“寸土”再“生金”。补齐配套短板,深化园区基础提升行动,持续引入生活性、生产性服务业,完善园区环保、数字、能源、水电等基础设施,力推石门澳化工园区通过应急管理部较低安全风险等级(D级)复核。
激活科学技术创新“源动力”。以科学技术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,谋划落地“人工智能+”产业,超前布局未来产业。实施创新主体孵化行动,支持永荣、华峰、三棵树等链主企业、骨干型企业做大做优做强,加强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普惠支持,新增“个转企”50家、“小升规”20家,争创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家、省级“专精特新”企业3家、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5家。实施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提升行动,优化“揭榜挂帅”“赛马”制度,落地2个以上重大科学技术创新项目,支持龙头企业、高水平研发机构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,加快筹建绿色循环再生纤维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、福建绿纺智造科学技术创新实验室,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5%以上。实施创新人才培育行动,完善全周期人才服务体系,拿出更多实招硬招,切实解决好人才关心的住房、医疗、子女入学等问题,让各类人才引得进、留得住、发展好,在秀屿这片投资创业热土上尽享礼遇、尽展才华。
打造主导产业“强引擎”。新型功能材料产业,开工三棵树一期二阶段、己内酰胺制己二胺等项目,投产赛纤再生功能性纤维生产线、CPL二期扩建等项目,提速华峰循环绿色产业园等项目,助力永荣争创国家企业技术中心,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,助推规模产值增长15%以上。海洋经济产业,聚焦“一粒鲍”全产业链,推动鲍鱼科技产业园开园即投产,入驻率达100%;用好“闽投秀屿1号”“国能共享号”等深远海养殖“重器”,开辟“渔业+文旅”新路径;培育发展海洋新能源、海工装备、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起的产业,依托海洋经济科创联盟等平台载体,深化产学研合作,力争种苗培育实现“芯”突破,助推规模产值增长10%以上。新能源产业,开工建设平海湾海上风电场DE区、中海油LNG7#罐等项目,签约落地南日岛三期风电技改、中绿中科液空储能产业园等项目,深层次地融合换冷站、冻干、冷库、数据中心,打造国家级LNG冷能梯级利用示范区,助推规模产值增长10%以上。生命健康产业,深入实施GNP转GDP民资回归工程,开工建设健康产业(莆田)会展中心、基诺厚普二期等项目,建成投用普鑫生物实验猴基地等项目,全力打造高端原料药小微园区,支持联东U谷做大规模、做强特色,集聚发展生物医药、医疗器械、再生医学、“康养+”等重点产业,助推规模产值增长20%以上。
夯实现代服务业“硬底盘”。全方位构建物流体系,依托中海油LNG,加快布局冷链物流产业链,跟踪推动中国邮政莆田智慧物流园、高性能轮胎智能化生产项目签约落地,积极拓展综合保税业务,探索建设智能仓储、共享云仓等现代仓储设施,推动物流业增加值增长5%以上。全链条优化电商生态,依托永福电商城,引进培育电子商务平台、企业50家以上,强化创业孵化、物流集货、供应链整合与选品展示等综合服务功能,推动限上电商零售额增长20%以上。全要素做热文旅文章,串联“一园一岛三湾”资源,推出更多精品旅游路线,打造特色文旅IP。
新城建设向“优”提质。深入实施“北联东拓南进”发展的策略,围绕“一大道、两步道、三馆、四城”建设布局,拉开高铁新城大框架、打造城市新地标。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,坚持“留改拆增”并举,快速推进兴秀、城东等11个棚改项目建设。着眼宜居宜养,持续拓展城市绿色空间,新建口袋公园2个、城市绿地10公顷,建好五侯福道,开工顶社河步道,让居民尽享家门口的“绿色福利”。优化路网建设,完善“四纵四横”城市骨架,推进笏石大道、八二一大街南延伸段等干道建设,开工电商一路、笏西街等37条市政道路,畅通城市交通“神经末梢”。
城市治理向“精”发力。集中整治城区易涝积水点,系统提升汛期排涝能力,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工程,新增改造雨污管网11公里。提升道路、桥梁、管网、路灯等市政设施管护水平,启动实施地下生命线物探及修复项目,筑牢城市安全堤坝。大力推行垃圾分类,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率达35%以上。
乡村振兴向“新”求变。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,加强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,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。发力乡村产业振兴,打造埭头安民铺——南日岛共同富裕示范区、东庄康养旅游、东峤家居小镇3大片区,提速平海镇江堤村农机服务中心建设,推进月塘镇砺山村土地流转,以点带面实施一批富民增收项目,有力撬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。坚决扛牢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,全面落实田长制,遏制耕地“非农化”、防止农田“非粮化”,实现粮食播种面积10.1万亩、粮食产量4.1万吨,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1万亩。
谋实改革发展之策。积极地推进政银合作,用好用活金融手段,深研财政政策,推动贷款期限“短变长”、贷款利率“高变低”,大大降低融资成本。发挥海域资源禀赋优势,进一步盘活海域使用权融资,推动“资源变资产、资产变资金”。
筑牢营商环境之基。加快“放管服”改革,进一步推进“高效办成一件事”“数据最多采一次”“无证明省份”等三项省级专项改革任务,持续深化基层便民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,全方面提升政务服务工作效能。
走好开放合作之路。深入实施“物流活区”战略,依托“三高三铁三站”大枢纽、“两干道五通道”大动脉交通优势,加力发展“公铁海”多式联运,推进石门澳6#9#泊位开航,7#8#10#泊位开工,积极融入“一带一路”经济带。加强海峡产业合作与文化交流,推进两岸海洋经济合作示范区、两岸医疗健康产业合作试验区建设,积极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。
提升污染防治“成色”。坚决落实第三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,确保按时保质完成销号。保卫好“一片蓝天”,以PM2.5和臭氧浓度“双控双减”为主线,重点加强颗粒物管控,深化推进制鞋、家具等重点行业VOCs全过程治理,力争空气优良天数比例稳定在97%以上。
厚植绿水青山“底色”。推深做实林长制,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,不断巩固互花米草和松材线虫病治理效果,完成植树造林4000亩,扎实开展矿山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,严格规范砂石资源管理,加强水土流失防治,全力守护绿水青山、守住金山银山。
增添低碳发展“亮色”。依托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,多途径探索碳汇渔业发展新业态,扩大海洋碳汇交易市场,引导工业公司发展“碳汇渔业”,持续推进海洋牧场蓝碳试点示范项目,为全省乃至全国海洋碳汇发展创造有益经验。
办好人民满意教育,规划总投资21.6亿元,提速推进毓英学校、莆田励志高级中学等11个重点项目建设,新增学位1.57万个。
实施就业优先战略,精准帮扶高校毕业生、退伍军人、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,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000人次以上,新增城镇就业人数2000人以上。
悉心关怀“一老一小”,培育发展银发经济,持续推进“5G+”智慧养老模式,实施困难老人适老化改造100户,新建长者食堂3个,申报省级智慧养老项目1个;全面落实“三孩”生育支持政策,探索公办托幼一体化建设,新增托位200个。
完善住房保障体系,以满足刚性需求为重点,建设安置房2917套,全力化解历史遗留问题,让“安置房”变“安心房”。
上一篇:福州闽侯:冲击盗采砂 看护母亲河